2012年3月3日星期六

魯乃 LUNAS




鲁乃(Lunas)的名称由来自流过小镇的河流上的平底船的名称,地方上人称这条河为“大港”,河的上流是居林, 当年盛产木茨与西米,这居林河流百年前曾经是地方上的主要的运输通道,据称河边曾经有码头。魯乃镇上主要街道与建筑大约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鲁乃埠周围是许多的园丘,靠近有地埠名为中华坡 (Mukim Padang Cina)的园丘地,魯乃的开发的历史其中为开荒垦土种植橡胶园丘的历史。



19世纪, 早期华人迁居鲁乃为惠州社群,义兴公司为当时北马最早的华人实力组织, 开荒垦土种植许多的园丘。随着这里的开发,也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其中也有包括从印尼马来人到华人开发的园丘工作,印度人则随着英国人植橡胶园丘发展后从印度南部迁居而来。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鲁乃河的港门橡胶园丘地带,马来人,华人及印度人毗邻而居。



据记录,鲁乃镇的開拓功臣有三名实业家为卢文仪(Loh Boon Ghee),林连登 (Lim Lean Teng)和孫亞利(Soon Ah Lee @ Baba Lee)。他们协力带领同乡建筑了镇上的道路,街屋,学校以及寺庙。



卢文仪于1882年随外祖母到当时还属于暹罗附属地的吉打被雇做杂工,由于省食俭用,后设店经营木茨,而渐为富商。当英国于1909年三月十日英暹条约从暹罗接管了吉打,吉兰丹, 丁加奴和玻璃市政权时,开始把橡胶种植业到马来半岛发展,文仪得到英国园丘公司的合约工程開拓了鲁乃和邻近地區超过千畝橡胶园丘。他从汕头引眷帶亲,開發了魯乃,安居樂業,成家立鎮,也創造了地方经济,促进社區发展,也促成來自惠州的福佬方言成為地方上的常用方言之一。卢姓也成为当地华人其中普遍姓氏。文仪曾经是槟城惠州会馆最著名中兴领袖,会馆大堂"文仪堂"即是以他命名,也是最有力捐款者。1943年,陆丰大饥荒,他得知故国有难立即向灾区捐献救灾物资,还出巨款大塘乡构建规模巨大之大塘圩。根据林博愛《南洋名人傳》, 文仪是个娴于辞令,能够写文章, 很注意时事政治发展,时有著文于报章,赢取许多华侨读者。他爱好和平,认为人人平等不分中西文化,当然应该是很有学问和才华的人。



林连登(1870—1963)23岁那年(1893),借了钱,漂洋过海,南渡到达印尼爪哇,后才落脚槟城谋生,曾经为铺户用牛车运货,人们称他为“牛车登”。后来跟随乡亲到吉南,初操锄工。1901年,于鲁乃创业万成发,经营屠业卖猪肉。连登从苦力到富甲一方的实业家充满传奇,他对创业勇于尝试各行各业,他看到许多的机会,从经营杂货店,合伙开发锡矿,开辟约1万英亩的园区,种植树薯,橡胶,椰,硕莪等等,雇用了近3000名工人。55岁前后,又创办多家酿酒厂,碾米厂,土产九八行(经营油、糖、谷、米、豆等土产所谓代客买卖经纪生意,为顾客做一宗买卖,完成手续后向双方收取百分之二佣金。由于给卖方付货款扣除佣金,按“九八”结算,故俗称这行业为“九八行”)。后来他在槟城创建新世界游乐场,购置铺屋100多间,其资财更多达3亿令吉以上。他也是华社的社团领袖,发起槟城潮州会馆,热爱祖国和家乡,乐善好施,曾捐资建筑故乡桥埔,孤儿院,医院,善堂,救灾,抗日支持筹賑工作。他热心教育,更是慷慨捐资学校办学,创办韩江学校与捐资许许多多的学校,当年马大(新加坡)的创立,南大基金等等。1952年,他编著《树胶经验谈》一书。超过90岁高龄时的连登,仍不忘支持家乡发展农业,先后赠送惠来县菜地270多吨化肥。他的事迹,充分体现不渝拳拳赤诚之心。1963年,林连登在槟城病逝,终年96岁。



关于孙亚厘的记录少,又名峇峇厘,是土生华人,在大山脚出世。后移居鲁乃,开辟园丘及创办火较(板厂)。孙亚厘也是鲁乃镇的開拓功臣之一。 



在这小镇的领袖有一个可敬的典范,他们勤劳节俭,他们有远见,后经商致富。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籍贯,热爱和平,没有因为利益而冲突争斗。他们热心教育,关心社会,乐善好施。虽然后来他们都迁居槟城,他们的后代也延续关心地方社会,注重教育,慈善活动。他们是成功的实业家,慈善家和教育家。


文化承传建筑

其实鲁乃并没有什么旅游景点,到鲁乃的外地人大多数是因路过或工作关系,但是镇上虽然小却有许多文化承传建筑,包括超过百年历史文化承传建筑的魯乃大街,旧橡膠熏屋改成的小镇博物館,孙清狮兄弟别墅,“大港” 河流和附近的大伯公百年老庙和泰佛教修行林。也有外地人因为宗教信仰而来,酬神,问米,看命与开运等等,这里有浓厚道教与興都教的文化与神廟。



3 条评论:

  1. 请问下,你这些资料来源是在那里?有没有更详细的解释,比如照片之类的东西

    回复删除
  2. 覺得應該把這些資料update去維基百科。

    回复删除
  3. 魯乃是个很美的小鎮。。

    回复删除